不要用“逆袭”定义职校生的考研读博之路




不要用“逆袭”定义职校生的考研读博之路

最近,职教圈里的一些朋友表示,翻看朋友圈的信息,不少高职生毕业多年后又考上了研究生。也有媒体报道,手握电焊笔的中专生,通过技能高考、专升本,一路奋斗拼搏,考上了香港中文大学的硕士研究生。

近些年,职校生考上硕士、博士研究生,并不是个例,可能每所职业院校都可以挖掘出这样的案例,有的学生甚至在国际顶刊发表高水平论文,有的当上了本科院校的教授。去年2月,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陈子季在新闻发布会上就表示,全国专升本的比例已达20%,这也意味着,职校生学历上升的渠道本是畅通的,上职校并不代表自己的人生就此被定格,职校生依然可以通过不断努力,跨进更高学府的大门。

有业内人士并不赞同媒体在宣传这些案例时使用“逆袭”这个词,因为这本来就是青年通过努力奋斗,创造了自己想要的人生,这些成功的案例与本科生考研、考博成功“上岸”并无二致,说“逆袭”的时候,其实已是在否定了专科生的起点。

笔者认同这种看法。当下,越来越多的职校生成功考研、考博,已成为一种常态,他们并不需要媒体借用“逆袭”来给予过多的关注或报道。归根结底,职校生一路拼搏,考上硕士生、博士生的现象,体现出的本质是,奋斗才是职校生不断上升的前提和保证。

纵观这些年轻人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,奋斗并不是一句纯粹性、模糊性的口号,而是由可以进一步细化的要素或精神品质所组成,即渴求进步、目标明确、严格自律、坚持不懈。

笔者是一名高校教师,也在做班主任,依照平时的观察,这些能够取得成功的学生,大多在进校时就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。当考进的学校与自己的理想并不相符时,这些学生并不安于现状、甚或自暴自弃,而是暗自下定决心,一定要继续考上本科或者研究生或者成为优秀的技能人才,这种不满足,也决定了他们的奋斗目标非常清晰。

更重要的是,这类学生往往也会严格自律,当一些人沉溺于网络游戏或谈情说爱之时,他们总是孤独的一个人,埋头于图书馆或自习室,也正是这种自律,他们才能够朝着自己的目标,坚持不懈地奋斗下去。

奋斗并不只是适用于考研,提升技能也是如此。据央视新闻报道,邢小颖高职毕业后,以专业排名第一的成绩,在清华大学担任实践教学指导老师。今年29岁的她,已在清华任教9年,而此前,她的讲课视频在网上播放量过亿。邢小颖的案例也表明,从社会的角度来看,职业教育本就有其施展才华的通道,也在为职校生敞开施展拳脚的大门;从个人的角度来看,只有选择一门热爱或者擅长的技能,保持专注精神,不懈地实践和练习,才能取得超乎常人的成绩。

然而,与这些奋斗的青年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还有一些没有任何奋斗目标的学生,他们终日浑浑噩噩,或是耽溺于网络游戏,或是迷恋于刷视频、看网剧,即使班主任、辅导员和他们面对面地倾心交流,试图唤起他们奋斗的内心,但他们也不会改变什么,他们的表现颇有当下一些网络词汇比如“躺平”“佛系”“摆烂”等所传达出的那种意味。

究其原因,一些年轻人在最该奋斗的年龄,却选择了安逸或是逃避,迷茫也必然会接踵而至,他们在这种迷茫中或是自怨自艾,或是为自己寻找各种借口。主观上不愿意付出任何努力,自然缺乏追求个人理想和目标的奋斗精神,更不会有收获成功之后的幸福感。

其实,青年的人生道路选择是多样的、多元的,不是每个人都要踏上“学历提升”这条赛道。但是,与那些充满未知风险,甚至需要一些运气降临的赛道相比,提升学历或是锤炼技能终归是一种相对稳妥的选择,因为它们始终遵循“付出就会有回报”的稳固逻辑。

真正值得思考的是,如何引导那些缺乏目标和斗志的青年找到自己的努力方向,并且注入奋斗的动力,让他们体现出青年该有的朝气和精神,这不光是学校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,更是每个家庭都要认真反思的严肃问题。

来源:中国青年报客户端